姓氏的来源
姓与氏来源于5000年前原始时代氏族与部落用的图腾物.随着发展,才形成今日的姓氏.
姓氏在最早期,其“姓”与“氏”有着不同的意义.“姓”如字面所示,是指女人生的子女,原义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就是同姓.但随社会由母系发展成父系社会,姓则由随母姓转为随父亲.由于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,而开始分散居各处后.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会保留姓以外,另外还往往以生地、居住地、封國、封地、人名、爵位、官職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,这就是“氏”.因此在一个家族中姓是永恒的,而氏却会时常变化.
姓氏在春秋战国,宗法制度瓦解时,也开始了其根本的变革.这时氏开始取代了原有的姓.许多目前的姓氏便是由当时流传至今.
西汉时期,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.许多人当时便把姓氏混而为一,成为今日我们所认识的姓氏.
据统计,中国前后曾出现过将近12000个姓氏,但目前仍然存在的姓氏,大约只剩3000个左右.
姓氏在古代除了用来确认家原与贵贱,同时也用来区别婚姻.同姓不能通婚的传统一直到现代,还被许多人所主重.